中国的师范院校还是很多的,基本上每个省都有一个甚至几个属于自己省的师范院校,为本省的基础教育培养了大量的师范生。师范院校的设立不仅响应了国家的号召,也为地方基础教育的发展培养了人才。所以各地都很重视师范院校的成长。但近几年师范院校的成长一直比较冷淡,主要体现在一些地方师范院校遇到了冷门考生,专业报纸不满意。原因是什么?
当初师范院校开设的专业主要以中小学开设的课程为主,也辅助教育学科,所以师范教育的体现还是很显著的。然而,随着高校扩招和合并的趋势,许多师范院校走上了综合化的道路,不仅开设了许多非师范专业,甚至直接摘下了“师范”的帽子,最典型的例子是西南大学。西南师范大学与西南农业大学合并成为西南大学,但其培养师范生的能力依然存在,只是没有体现在师范类学校,所以在很多师范类学校的排名中看不到。
除西南大学外,锦州师范大学将其师范学校改为渤海大学,烟台师范大学改为鲁东大学。这类师范院校其实都是在为了更好的成长而整张脸,其实都是在抛弃原有的专业去追赶综合大潮。
除了教育部直属的六所师范院校和国内知名的师范院校如湖师大、华南师大、南京师大等,招生还是可以的,但大多数地方师范院校经常遇到冷门的入学考试。主要是这些师范院校的非师范类专业太多,财经类、酒店管理类、城乡规划类、形势科学类,甚至在师范院校也能看到。很多非师范专业经常招到不满意的员工,遇到报考的尴尬。这种全面性需要增长吗?
师范院校想全面成长,开设其他非师范专业,这是可以理解的。而且大学要想成长,也会逐渐接触其他领域。但是,开一个冷门专业,不仅需要勇气,更需要实力。师范院校除了招收中学课程相关学科外,还开设了一些冷门专业,如食品科学与工程、情境科学等一些冷门专业,所以在报考时很难得到充分的效果,除非选择师范专业的调剂,反而会造成不好的效果。
师范院校本来应该在自己的地摊上多种一些师范类的专业,重点培养教师人才,反而在师范类的地方开设其他专业,这无疑削弱了自己的实力。